反擊美蘇霸權,家電制造商忙渠道復辟
越來越多的本土家電制造商選擇“渠道復辟”,作為對國美蘇寧們霸權的明確反擊。
張瑞敏終于說出了他對家電零售商的失望。盡管對于眾多制造商來說這是一個眾所周知、心照不宣的秘密,但由這位制造產業的旗幟性人物說出,還是在2006年年末掀起了一場地震。
“國內家電大連鎖商近年來表現出強大的吞吐能力,由于其銷量非常大,國內家電制造企業往往要滿足大連鎖商的要求,離企業最本質的東西—顧客的需求卻越來越遠。”2006年9月,海爾集團CEO張瑞敏應邀在“重慶市第四屆高層質量論壇”做主題演講,此言一出,市場為之震動。這位家電業大佬首度公開表達對海爾受制于家電渠道商的強烈不滿,這讓過去兩年來制造商與零售商之間暗流涌動的緊張關系再度升級。
事實上,僅僅在三、四年前,擁有強勢的品牌以及強大的終端網絡的海爾一直保持著可觀利潤,對于新興的大型家電零售商并不以為然。但是,2003年卻成了海爾的轉折點。這一年海爾銷售收入幾乎停滯,比2002年同期僅僅增長了1.17%,而同期利潤卻下降了7.08%。在反思何以失利的原因時,海爾認為其一是由于過于依賴傳統百貨業態以及由代理商開設的專賣店,忽略了國美、蘇寧等新興零售商的異軍突起。由此,海爾迅速扭轉其對家電零售商的倨傲姿態,雙方轉而展開了密切合作。
“2003年可以說是家電廠商和家電連鎖商關系的轉折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家電產業研究專家陸刃波說。當年制造商們反思的主題是術業有專攻,應該把制造之外的事交給最專業的企業去做。
于是人們看到,以海爾為旗幟,多數家電廠商紛紛大幅削減自己的渠道投資、經銷商隊伍。甩掉巨大的營銷成本后,那一年的家電廠商們的財務報表亦好看不少。
轉型的“后果”很快顯現出來。迅猛擴張的“國美們”開始轉而“挾渠道以令廠商”,在采購價格、促銷方式、進場費用等方面呈現的話語權非常強勢。2004年和2005年公布的年報使業界呈現出一片震驚,家電零售商利潤大幅增長,而制造商卻紛紛陷入利潤危機。
究竟原因何在,是制造商經營不善,還是不堪下游零售商的“盤剝”?在業界對此爭論不休時,制造商已經用腳做出了選擇:海爾、TCL、美的和志高等紛紛加大了自有渠道的投資力度,當專業化分工已經成為全球企業的共識時,中國家電企業卻在重回自建渠道的老路。這股“逆流”會將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未來帶往哪里?誰又會是輸家?
學習格力好榜樣
“如果跟國美等大賣場大面積合作,可能很多企業死得更快。”今天重新回味時任格力電器總裁的董明珠的這句話,可能制造巨頭都會心生感慨。
2006年底董明珠給《中國企業家》又算了一筆賬,“今年的原材料漲價很多,一個空調平均會有5-6公斤左右銅管,這就300多(元)了,還沒有算壓縮機、電機、鋁、塑料的漲價。所以,作為工廠不漲價根本不行。但是,這些大的連鎖店卻抵制漲價。作為流通企業,在這種緊要關頭,不是跟企業共渡難關、同舟共濟,卻反還掐人家一把,這樣企業不被搞死才怪。”
在董明珠說出這番話時,格力電器已經與國美相互封殺了近三年。2003年由于和國美在采購價格上發生爭執,格力電器斷然退出了國美渠道。當年,對于格力此舉,制造商和零售商都下了類似的結論:“自取滅亡”。但三年后結果令他們瞠目結舌。格力電器(000651.SZ)主營收入由2003年的100.42億增長至2005年的182.48億,凈利潤相應由3.43億增至5.10億。在被稱之為“寒冬”的2006年冷凍年度中,格力的表現尤為搶眼,其前三季度主營收入同比增長高達40%,凈利潤高達4.97億元人民幣,而同期海信電器(600060.SH)和深康佳(000016.SZ)贏利不足1億,TCL(000100.SZ)巨虧約7億,呈現上漲勢頭的四川長虹(600839.SH)和青島海爾(600690.SH)贏利分別為2.21億和2.69億。
咨詢熱線
133-5299-3419